学术学位博士生导师
欢迎加入“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团队!我们在整体水资源系统、生态环境以及全球变化的多维视野和格局中,深入研究地下水资源与地下水环境的演变规律和成因机理,探索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条件下地下水资源与地下水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理论、技术与方法,致力于解决国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与地下水相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人类-自然耦合系统 · 碳氮循环 · 温室气体排放 · 环境系统分析

我们聚焦城市、流域、河口等关键区域,融合野外监测、实验分析与机器学习等多种前沿手段,深入解析区域系统碳氮循环过程,探索水体温室气体排放机制,创新陆水协同、减污降碳调控方法,助力区域绿色治理与气候应对。期待你的加入,共筑可持续未来!
从事水土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开发、环境微生物研究及应用等方面的工作,至今在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知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1篇,其中SCI论文41篇,获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师大引进人才科研基金1项,承担山东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子任务1项。
有态度,有追求,欢迎加入我们的课题组,一起做有深度有应用的研究!
我们的口号:萍水相逢,水到渠成,治水有方,知水善用!
长江学者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水科学期刊《Water Research》副主编、国际水协《Water Reuse》主编,《npj Clean Water – Nature》编委,并担任多个SCI期刊编委工作。美国环境工程师与科学家委员会杰出会员、国际水协会(IWA)会士、国际水协膜技术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国际水协会出版委员会会员以及新加坡环境工程学会前主席。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研究院院长,胜科-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实验室主任。
“用微生物的智慧,守护水环境的未来!”

我们的课题组致力于新型生物处理技术的研发和污泥资源化途径的创新,以推动城市污水处理向绿色低碳转型,力争实现污水处理厂能源与化学品的自给,并最终将污水处理厂由废物处置设施转化为资源与能源回收工厂。通过对水处理与废弃物资源回收等核心难题的探索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水处理路径,为水环境保护和绿色地球建设贡献力量。
理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包括其快速分析技术、环境行为、生物效应等方面研究。在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领域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研究10余项。
长期从事流域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湖库富营养化机理与控制技术、内负荷风险评估与防控等研究工作。近年针对水环境内源磷负荷定量难的问题,以有机磷生物有效性与降解转化为突破口,在沉积物-水界面有机磷生物有效性综合表征,环境行为、归趋与效应,以及评估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及地方政府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咨询项目等17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40篇,出版著作4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件。先后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优秀论文奖和创业英才等奖项。
从事水污染控制理论和技术研究,包括高级氧化/还原/消毒技术等。发表SCI论文26篇,3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按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SCIE)统计数据,SCI他引超过2300次,单篇最高他引超过400次,H-index 21;目前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等6个项目。
历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湖泊创新基地首席专家、水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等职,2017年调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入选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2年),湖北省“楚天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水污染治理重大科技专项标志性成果一级责任专家、湖泊主题组副组长及重点流域专家组专家,云南洱海保护治理专家组专家、云南大理市洱海保护治理专家组副组长、云南抚仙湖保护治理专家组专家、云南程海保护治理专家工作站站长,《Frontiers in Soil Science (FSS)》、《Current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CAES)》、《Watershed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与《湖泊科学》等期刊编委;云南省高校湖泊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福建周宁县人民政府社会事业发展顾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沉积物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环保部“五四”青年奖章、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突出贡献奖及青年科技创新奖等荣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及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专项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与生态环境部重点项目课题等20多项,围绕湖泊富营养化机理及控制技术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难点,致力于为解决我国湖泊保护与治理难题提供支撑;发表学术论文203篇,其中SCI源刊论文102篇,EI 56篇,SCI它引近3000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省部级二等奖3项及专著15部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多项等成果。
欢迎加入“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团队!我们在整体水资源系统、生态环境以及全球变化的多维视野和格局中,深入研究地下水资源与地下水环境的演变规律和成因机理,探索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条件下地下水资源与地下水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理论、技术与方法,致力于解决国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与地下水相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利用生物地球化学经典分析方法并结合微生物组学分析和同位素标记等新技术,探究环境变化下的微生物群落演化和功能分化对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的驱动作用,服务于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欢迎加入课题组,揭示微生物驱动地化循环的奥秘!
​长期从事防灾减灾、水文预报、水利信息化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主持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中央洪水预报系统设计和建设,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曾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首界中国水利学会杰出青年奖等荣誉称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2部。
专业学位博士生导师
工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降雨过程随机模拟与预测、水文过程模拟、变化环境对极端气象水文事件的影响评估与不确定性分析、旱涝灾害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Journal of Hydrology, 水科学进展等水文领域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28篇,获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主持1项国家基金,2项省级基金,1项教改项目,以骨干身份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研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环境科学硕士。从事环境修复材料、监测传感技术与清洁能源开发。已发表论文29篇,其中SCI论文20篇,TOP期刊论文14篇。入职以来主持各级科研课题5项(2022年3月至今)。
我们用数字化的手段破解水资源的奥秘,探索可持续水资源利用的路径。在我们的课题组,您将与一群充满热情的学者和研究人员一起,通过先进的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和模拟建模,我们致力于用交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水资源管理、洪水预警、水环境保护等重大挑战。
欢迎加入我们的研究课题组,成为水文英雄的一员,共创智慧水利未来!

我们的口号:上善若水,知水善用!
“微小生命的大智慧,构建绿色发展的新动力”
如何从自然环境中筛选、富集、纯化功能微生物?如何强化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进而有效去除污染物、回收资源和能源?如何通过微生物调控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欢迎加入我们课题组,一起探究自然环境微生物的奥秘!
从事流域水文模拟、风暴潮灾害预报预警、流域径流演变归因解析等方面的研究。
“AI赋能水处理,智创洁净新未来!”
欢迎加入我们的课题组,与我们一起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再生水处理和海水淡化的新方法,共同解决水资源领域的重大挑战。
以污染修复技术还原生态底色,以界面科学研究解码自然规律,以环境材料创新引领绿色变革。
欢迎加入我们课题组,用脚踏实地的工作,为环境问题寻找答案,为地球可持续发展注入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