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科学研究中心2024.03-2024.05春季季报

2024-11-11

已读人数:

中心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拟建河口海岸研究院研究方向论证研讨会:

2024年5月12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成功举办了“北京师范大学拟建河口海岸研究院研究方向论证研讨会”。多位院士组成的评审专家组,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珠海校区党委书记韦蔚和校区领导以及水科学研究中心相关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高度重视河口海岸研究院的建设,在水科学研究中心建设的基础上,推动河口海岸为特色的海洋学科建设,构建国际化高水平复合型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与国际合作交流重要基地,是珠海校区的重要举措。水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圣瑞教授代表河口海岸研究院筹建工作组向专家组做了简明清晰的汇报,内容涵盖了水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和建设基础、河口海岸研究院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研究院建设方案。王金生教授补充介绍了河口海岸研究院的定位特色以及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校区和其他科研单位的差异性,给在场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汇报结束后,专家组与校区领导和水科学研究中心相关人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专家组充分肯定了水科学研究中心目前的研究成果、研究平台搭建以及人才队伍建设,高度认可了河口海岸研究院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研究院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指导。专家们建议,研究院拟定的三个研究方向应进一步凝练,以体现各方向之间的关联性和内在逻辑,并进一步调研并分析与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上的差异,注重错位发展。 在研究院建设方面,要加强对交叉型人才的引进,明确研究院短期和长期建设目标,在各个阶段各有侧重,强化研究院未来的可持续建设。


水科中心支持建设BNU自然生态教育基地:

依托水科学研究中心(粤港水安全保障联合实验室)、流域环境生态工程研发中心(粤港澳高校环境生态工程联盟、博士后学术俱乐部)、绿色创新联合实验室、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天然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自然科学高等研究院科学传播工作组于2024年4月申报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定名“BNU自然生态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

过去两年,基地从各机构自行开展活动、到其前身“科学传播工作组”成立,筹划、参与了一系列具有品牌价值的科普活动,如“水美南国”生态研学实践、“饮水思源”港澳青年研学营活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说”、“昆虫采集及科学标本制作”等高水平科学传播与知识普及系列活动,已形成南国北师“一园二河三库五湖”的水系布局及水环境探索、水污染控制与修复、“饮水思源”港澳台青年绿色低碳研学营等品牌活动。活动结合户外、课堂和实验室操作,有科研平台、实验室和大型设备支撑,大学教师授课、博硕士实验员带队,提升两岸青少年科学素养,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人心回归。

基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双一流”大学在师范教育、学科教师培养方面的优势,将科普活动与高水平科研、志愿者团队培育、在校生科学素养提升同步进行,在同类活动中颇具特色。目前参与活动的全国中小学生已累计5千余人次、辐射港澳台地区。此外,依托优秀的师范教育资源和在校生,基地逐步建立起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全覆盖的科普志愿者素养培育体系,为后续环境宣教活动提供新鲜血液,有力支持优质环境科普内容持续产出。


学术活动:

3月27日,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刘永教授作了题为“研究成果凝练与青年人才发展”的讲座并和水科师生进行交流。

4月7日-10日,意大利巴勒莫大学Giorgio Mannina教授作了主题为“Resource recovery from wastewater treatment: bottlenecks and perspectives”的系列报告,并和水科师生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4月16日,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Ing Andrea Iris Schäfer教授作了题为“Decentralized renewable energy powered membrane filtration systems: implementation potential and challenges in Africa”的学术报告并和水科师生进行了学术交流。

5月21日,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马剑教授应刘俊副研究员邀请在水科学研究中心开展题为“海洋观测的末梢——海洋传感器”的学术讲座。


合作交流:

4月,许博衍老师代表北师大水科中心参与组织第六届全国水处理与循环利用学术会议。

5月12日,厦门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李骁麟教授到水科中心交流访问。

4月19日下午,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教授、国际著名水文地质专家及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Wolfgang Kinzelbach教授(金士博教授)来水科学研究中心进行访问指导,中心主任王圣瑞教授及李钰博士陪同参与来访交流。


5月24日,高超、李钰、唐雄朋老师一起同来访的米兰理工大学ANDREA CASTELLETTI教授探讨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及其合作意向事宜。

5月20日-22日,厦大近海国重副主任马剑老师赴水科中心深入交流,并做“海洋传感器”讲座,加深合作友谊。

5月-6月,刘俊老师分别赴西南科技大学、广西大学、吉林大学、哈工程青岛基地、河北工程大学交流,介绍中心情况。


视察来访:

3月20日上午,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副厅长龚国平一行莅临水科学研究中心参观调研。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珠海校区管委会主任王守军、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科研办公室主任左锐陪同来访。水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圣瑞团队参与来访交流。

4月13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一行八人来到木铎楼C座8楼,就水科学研究中心发展情况与当下建设需求进行调研,并做学科发展指导交流。

5月8日上午,珠海市市委常委、副市长晁桂明一行莅临水科学研究中心参观调研。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党委书记韦蔚、管委会副主任戴伟陪同参观。水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圣瑞团队参与来访交流。水科学研究中心王圣瑞首先对晁桂明副市长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水科学研究中心的基本定位和科研成果转化相关情况。随后,来访团参观水科学研究中心实验室,进一步了解中心在海水淡化、高新材料研发、水质智能监测预警、养殖尾水治理、防灾减灾等产学研转化相关方面的工作推进进展。王圣瑞还就中心科研团队组成、平台建设、教学与社会服务等机构发展现状进行了相关介绍。晁桂明副市长对中心的建设思路及目前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表示认可,鼓励结合珠海产业发展需求更多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

4月21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重点专项——《地下水卤代化合物多维分析与智能预警传感器》青年科学家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水科学中心举办。此次论证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牵头组织,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论证专家、特邀嘉宾、任务承担单位代表以及中心的王圣瑞、刘俊、倪赵奎、周春羊、林蔚、周影老师等30余人参会。新加坡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讲席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黄浩勇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首席科学家王业耀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所杨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殷高方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那娜教授,中国地质大学薛强副教授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张波涛副教授7位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就实施方案及已开展的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与指导。最终,专家组经过讨论以后一致同意通过该项目实施方案论证。

4月28日,“粤港水安全保障联合实验室项目验收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成功召开。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实验室与平台基地处副处长罗霄鹏,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项目主管何硕楠,项目评审组5位专家,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珠海校区党委书记韦蔚,以及来自联合实验室共建单位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程红光、自然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刘静玲、珠海校区科研办公室主任左锐、珠海校区财经办公室主任董京刚和校内专家学者代表出席了会议。


3月-6月,倪兆奎老师负责中心云南省科技进步奖申报工作,与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昆明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昆明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联合申报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项。

4月2日,大理州洱海管理局组织召开中心承担的洱海生态调查项目课题(洱海沉积物释放与水生态环境响应调查)结题验收会。评审专家,大理州、大理市、洱源县相关单位及部门代表,项目牵头单位、任务承担单位相关人员等30余人参会。中心王圣瑞、倪兆奎老师与马煜、陈召莹、钟锦锋博士生赴大理州参加验收评审。专家组仔细查阅了课题组递交的材料,经过1天质询与讨论,与会专家对课题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认为,验收材料内容丰富,表达清晰,资料完备,文本规范,结论方案明确,为掌握洱海沉积物污染和风险新变化、底泥污染控制提供重要支撑。下一阶段,水科学研究中心将继续聚焦湖泊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难点、痛点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和科技需求为导向,围绕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和实际应用开展研究工作,助力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获批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典型地区农灌机井取水计量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立项日期:2024年3月。